GMIC未来教育峰会,于光东深度发剖析教育+AI未来发展趋势

发布时间:2018-05-11

4月26日,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。此次大会以“AI生万物”为主题,紧扣当前AI热潮,并寓意科学技术也要有人文温度。

 

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于光东受邀出席未来教育峰会论坛,并在主题为“教育+AI的发展现状与趋势”的圆桌讨论中,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碰撞,分享了对于教育领域的研究,就教育+AI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和解读。

 

教育、学校、教学这些支撑人类素质成长的领域,应该如何改变才能应对新形势?伴随AI技术的爆发,又会产生哪些全新的教育产品、教育方式?以下为于光东在圆桌论坛上的解答:

 

于光东:大家好,我是沸点资本的创始合伙人于光东。沸点资本是2016年中旬成立的一个新的资本,我们有人民币和美元基金,主要关注产业+互联网、新科技、消费升级等领域,教育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行业,我们也是高思教育的领投方。沸点的特色和其他人不太一样,我们秉持“工匠投资,陪跑创业”,希望能够陪伴创业者找到沸点,跟创业者一起共赢,保持成功率。

 

闫文闻(音乐笔记联合创始人兼CEO):AI已经渗透到各个不同行业,大家都是从业者,在大家各自从事的领域里边,能否举个案例,AI从哪个行业、技术方面进行着改变?

   

于光东:沸点关注教育领域,我自己投高思之前也对教育做了很深度的研究,我的感觉是,AI教育已经渡过了技术平台期,进入到了应用阶段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高思教育现在有1000家校长使用他的产品,他是to B端的。但它不是自己做AI研发,而用了很多AI技术,比如他所有双师课堂都包含了人脸识别、状态识别,得到学生个性化的反馈,从而可以用来改变老师教课的方法,未来再继续应用于测试互动中,循环反馈迭代升级。我举这个案例是想和大家分享,其实现在教育已经没有线上线下之分了,更多是融合状态,AI教育应用案例在2018年融合的趋势会越来越普遍

 

我觉得今天对于很多线下的教育公司来说,在AI应用上要和线上的公司多学习,学习什么呢?第一,评断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;第二,AI教育到底会在哪一部分产生效果,现在大家还在摸索过程当中。

 

闫文闻:于总说了几个关键词,第一是个性化反馈。第二是线上线下的融合。大家都知道,做AI过程当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:算法和数据。除了这两点,大家在从业过程当中或者投资过程当中看到的,还有什么其他的因素能够加速教育+AI的发展过程?

   

于光东:我原来是做搜索的,今天大家讲的AI其实也不是个新鲜事了,从数据和算法角度来说,至少我认为,算法在教育领域足够了,数据的颗粒度和成熟度决定能否成功。数据如果足够量大、样本好,算法的权重是很低的;数据很大,但质量很低,算法再好也没什么用。所以,从数据的角度看,线下教育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,数据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,如何改善呢?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就是谁能够按照好的开放标准,让线下的数据和线上的算法在大环境相互作用、共融,只有这种开放才能让数据和算法得到一个正向的闭环反馈

 

比如今天线下拿数据,如果没有线上做指导,这样获取的数据也没任何意义;而如果线上说我们有很牛的算法,但没有线下的场景,也没有办法支撑。所以线上线下开放融合是2018年我非常看好的一个因素,也是AI+教育是否能成长的关键。

 

第二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也来源于开放,也就是公立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数据的打通,这种打通在未来会非常有意义。其实培训机构的水平从结果导向来说,是比公立学校稍强的,但是它积累的数据,比如做题反馈,比公立要缺乏。如果两者可以做到融合,比如高思和100课堂做融合的开放式合作的话,我觉得AI教育的发展会更好、更迅速,因为算法没问题,算力也足以了,最后就差一个数据开放性,现在这个行业数据开放性还是很弱,至少没有形成一个反馈的正向闭环,这是我的看法。

 

闫文闻:非常懂技术,而且一针见血。

 

秦龙(先声教育联合创始人兼CTO):我的观点是,除了数据和算法以外,如何把技术和产品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很重要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我们今天最需要的是懂人工智能的产品经理。我们最终的目标是,客户不是因为你的产品和服务是人工智能就接受了,而是因为你的服务、产品为客户带来了真正的价值。

 

胥克谦(皮影客CEO):我特别同意前面于总提的观点,现在重点是拿不到数据,AI算法有什么用?过去大部分教育场景中采集到的数据,不是知识本身的数据,不是学习过程的数据,它一直游离在教育核心之外,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。最根本还是要解决知识本身要具备评测能力,知识本身与评测一体化。

 

刘东阁(100课堂创始人):刚才于总讲到了,公立学校普遍教育与培训机构有差距,尤其针对结果为导向的教育上有差距,核心原因是公立学校这些校长的核心诉求是安全,并不是把学生成绩结果放在第一位。第二数据采集,公立学校是巨大的场景,得到APP做的思路是给用户节约时间,其实公立学校巨大的实际场景可以让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研究,我们能在学校里收集很多有意思的数据,比如通过人工智能语音数据。所以从这两方面,这个巨大的实现场景可以做很多事情,教学产生洞见的层面,应用层要做什么,其实要做深度的思考。

 

闫文闻:就像前几位嘉宾说到的,现在的技术不管是算法还是识别、精确度,尤其深度出来之后,很多东西在教育领域真的足够用了,只不过要把现在各种各样的算法、结果、深度和用户体验、用户价值结合。技术和产品的用户体验要做深度的融合,这样的话能够加速AI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广的应用。

 

最后一个问题,站在各自角度,大家对未来是怎么看的,具化到不同应用场景,给大家描述一些机会。

 

刘东阁:从八十年代开始智力就已经分三块了,第一块是分析智力,第二块是实践智力,第三块是创造智力。国内用考试成绩定义分析智力,但我们的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做的并不一定非常好,我们应该怎么做?我觉得AI来了之后会带来很大改变,尤其我们做的场景公立学校里,我们需要把分析这块通过AI整体解决,解决之后,让小朋友是一个完整的人,一个完整的学生。

 

秦龙:我有一个相对比较大胆的设想,我预计未来五年之内,传统教育分教、学、练、测、评这五个环节,我觉得这五个环节在五年后或者五年之内,很可能变成老师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教这个环节,老师精细化的在研究上课的过程,学生可能很多时间都是在和AI打交道,从而会产生非常多的数据。这些数据反过来又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在其他几个环节的效果。

 

于光东:AI+教育在未来是件美好的事,能够大面积产生一群非常有趣的人,未来的人可能不是标准化模块的人了,AI+教育让每个人都在加强长处,而不是补齐短处。我们传统教育在干一件事就是补短,每天都在补自己不太擅长的事,但未来的AI+教育是让大家把最擅长的事做得更好;未来的社会体系也会因为教育的完善,形成更合理有效的分工,最终社会需要的是长处特别长的有趣的人。

 

所以我觉得未来AI+教育如果能达到这样的高度,未来的人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,越来越有趣,越来越有自己的长处,对人类发展可能会是非常有趣的事。我是畅想未来,说的有点头号玩家了,谢谢。

 

-- END --

010-80699060 bp@axpfund.com 北京市东城区东方广场西二办公楼1119单元 京ICP备16063346号-1